随着城市低密度规划改革的推行,悉尼多个街区的居民开始联合出售房产,从三四套房到跨越两条街的十余户集体挂牌,旨在吸引大型开发商竞购。其中,以罗斯湾(Rose Bay)一宗高达1.65亿澳元的交易最为瞩目,标志着集体卖房正在重塑悉尼房地产格局。

在悉尼房地产市场中,一种被称为“超大宗集体交易”的新趋势正在悄然兴起。邻里之间不再“各卖各的”,而是携手将多套毗邻房产打包出售。这些房产因其开发潜力而吸引了大批开发商,成交金额远超单户业主可望而不可及的水平。

例如,罗斯湾有一宗集体交易挂牌价高达1.65亿澳元,摩士曼(Mosman)也有一宗达六千万澳元,北斯特拉斯菲尔德(North Strathfield)则有一笔交易定价两千万澳元。

目前,摩士曼已有七宗类似集体挂牌案在市场上,其中包括科尔斯路(Cowles Road)上的四处物业。其他积极参与的地区还包括克里莫恩(Cremorne)、罗斯湾、北桥(Northbridge)、双湾(Double Bay)以及贝尔菲尔德(Belfield)等。

这一现象源自新南威尔士州政府今年对规划规则的重大调整,目标是到2029年增加三十七万七千套住房供应。修订后的法规为一百七十一个郊区提供了开发新机会,允许兴建多层联排别墅及最多六层的公寓住宅,尤其集中在交通枢纽与市镇中心周边。

据集体销售中介透露,自去年政府宣布推行中低密度住宅开发改革以来,已有大量业主咨询并共同筹划挂牌计划。新规自今年二月正式实施,成为集体销售现象加速扩展的催化剂。

地产专家指出,集体出售体现了个体业主利益与整个社区发展方向之间的互动平衡。政府设定的住房目标,加上社会各界对住房负担能力的担忧,使得政策、市场与社区三方博弈日益复杂。

政府已放宽建设许可,但开发商仍需应对高昂土地成本与项目可行性问题。对此,知名地产公司“科利尔国际”(Colliers)全国董事纪尧姆·沃尔兹(Guillaume Volz)表示,高价地段之所以受到青睐,正是因为其房产销售价格能有效覆盖建造成本。“政府的新规划倍增土地潜力,令屋主有足够动力参与集体出售。”

沃尔兹指出,卖方通常通过一个包含“相互依赖条款”的统一合同完成交易。“统一打包不仅分摊了交易成本,也让最终收益更具吸引力。”

“如果居民要离开自己喜爱的房屋与社区,所获得的回报必须值得。这种政策通过提供溢价来激励邻里间协调整合,效果显著。”

律师乔纳森·哈里斯(Jonathan Harris)则指出,这类交易常采用“期权契约”方式,由开发商在获得市议会批准前锁定地块,并在合同中设定最低价格标准,以避免未来纠纷。

“协议形式多样,有的会采用谅解备忘录或明文规定各自应得份额的合同结构,一旦达成目标价格,所有业主必须协同出售。”

关于集体售房现象,来自新南威尔士大学城市未来研究中心的西蒙·皮尼加教授(Simon Pinnegar)与麦考瑞大学住房研究中心的克里斯蒂安·鲁明教授(Kristian Ruming)共同发布研究报告《重组城市:理解居民主导的集体地产销售》(Reassembling the City: understanding resident-led collective property sales)。

皮尼加教授表示,这类项目虽然在精英住宅区受到热捧,但其背后涉及对城市可负担住房的深远影响。“此次密度改革波及的许多区域原本承载着悉尼剩余的平价租赁住房。如果处理不当,重建可能导致居民流离失所与社区贵族化。”

他呼吁:“城市发展政策不应仅停留在市场逻辑层面。政府需与开发商和社区合作,长期参与社区重构过程,确保全市获得合理住房成果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