澳大利亚反对党领袖彼得·达顿(Peter Dutton)高调宣称自己“即将”击败政府,成为澳洲新任总理。然而,选民是否真的准备好接受他的领导?

随着政府在预算案中打出最后一张选举牌,澳洲的目光转向了达顿及其领导的自由党。他在预算案后的一次采访中信心满满地表示,自己“已处在”赢得选举的边缘。

这种积极自我暗示对激励党内士气无可厚非,尤其是在部分成员仍对联盟党的经济计划存疑的情况下。然而,这也让选民开始认真思考一个问题:达顿虽然在抨击阿尔巴尼斯(Anthony Albanese)方面表现出色,但他是否真正提出了能够改善澳洲人民生活的实质性政策?

近年来,澳洲政治的变化缓慢且微妙。2024 年预算案中的 170 亿澳元减税计划便是一个典型例子——额度虽小,但覆盖面广,既能吸引部分游离选民,又能展现政府的普惠性。

回顾 2019 年大选,尽管时任总理斯科特·莫里森(Scott Morrison)没有明确的施政方针,但他仍成功连任。相比之下,工党领袖比尔·肖滕(Bill Shorten)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政策,却最终落败。这场选举成为澳洲政治的一道分水岭,也让阿尔巴尼斯吸取了教训:过于激进的改革不会赢得选民青睐。

联盟党内部同样受到了这一选举结果的影响。如今,在达顿的领导下,自由党并未进行重大政策调整,而是继续采用一种“稳住别浪”的策略。他比莫里森更具攻击性,形象也更加严肃,但在政策方向上,仍然保持保守。

达顿在原住民之声(Voice to Parliament)公投中率领反对阵营取得压倒性胜利,成功击败了阿尔巴尼斯。然而,公投与大选不同——公投只涉及一个单一议题,而大选关乎国家未来的方方面面。

实际上,达顿在大选前的表现并不稳定。他输掉了两场补选,其中包括阿斯顿选区(Aston)——这是 1920 年代以来,首次有执政党在补选中从反对党手中夺取席位。这种不稳定的选情,让人不禁怀疑:达顿真的能赢得整个国家的支持吗?

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,阿尔巴尼斯低估了达顿,同时高估了自己。然而,眼下形势已变,他开始变得更加专注,不再像公投期间那样松散。如今,他的政治生涯岌岌可危,这将是他扭转局势的最后机会。

拥有执政优势的工党仍有希望——2019 年莫里森就是靠着“在任优势”保住了总理职位,如今阿尔巴尼斯同样掌握着这张王牌。

达顿承诺自己有一个“计划”,但目前他提出的政策仍然零散且缺乏清晰性:“自由党永远是更好的经济管理者”——但没有具体的财政改革方案。“我能从特朗普那里拿到特殊交易”——但理由仅仅是“因为我是达顿”?大规模投资核能发电——但至少 15 年内看不到回报移民政策反复不定——对削减移民人数、拆分企业等问题模棱两可。拟推动剥夺部分澳大利亚人国籍的公投——但这一提议尚无详细法律依据。

达顿擅长攻击政敌,但他的选民基础远不如 2019 年的莫里森。如果他无法在选战中拿出清晰的政策框架,他的“即将上位”之梦恐怕只是镜花水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