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据阿富汗媒体报道,塔利班政府以中企 “屡次违反合同条款” 为由,宣布叫停与中国企业在阿姆河流域的石油勘探开采合作项目。
该项目于 2023 年 1 月签署,中方企业在阿富汗驻华大使见证下与塔利班政府达成 25 年开发协议,成立的合资企业中中方持股 75%,覆盖萨尔波尔、朱兹詹和法里亚布三省 4500 平方公里区域,协议还包括三年内投资 5.4 亿美元(约8.37亿澳元)、禁止原油出口并推动当地炼油厂建设等条款。
阿姆河流域作为阿富汗六大主要油田之一,据专家估算蕴含至少 8000 万桶石油资源。对阿富汗而言,这份合作本可带动本地经济、创造就业并增加税收,但塔利班在协议签署仅两年后便突然终止合作,且未具体说明中企违约细节,这一举措引发外界对其真实意图的猜测。
值得注意的是,塔利班在叫停中企项目的同时,与巴基斯坦的经济互动明显升温。巴基斯坦政府中旬宣布临时豁免阿富汗进口商品的原产地证书,为阿富汗棉花、豆类等产品出口提供便利。
此外,多方消息显示塔利班正寻求引入其他 “有经验的国际公司” 接手阿姆河油田,而美国企业此前就曾试图介入该项目。
更受关注的是塔利班近期获得的资金动向。欧盟日前承诺向阿富汗提供 1.61 亿欧元(约2.88亿澳元)的人道主义援助。
结合欧盟一贯附加政治条件的援助风格及美欧紧密的协作关系,此番塔利班突然终止中企合作,难免让人联想其背后是否存在地缘政治交易。
从国际政治格局看,俄罗斯宣称近期可能会正式承认塔利班政权,而美国自特朗普上台后对塔利班态度也有所松动,不仅撤除对其内政部长的悬赏,还多次派高层接触。塔利班方面也积极回应,特朗普重返白宫后,其外交部曾表态希望与美国开启 “双边关系新篇章”,对来访的美国高管接待态度热情。
事实上,自塔利班再次执政四年以来,其在国际上尚未获得普遍承认,中国一直采取务实外交策略,以经贸合作和人道援助为主线推动地区稳定。但此次塔利班在获得外部资金后骤然叫停中企项目,被视为其试图在大国博弈中 “左右逢源” 的危险试探。
中国在阿富汗问题上的立场始终明确:尊重阿富汗主权,不干涉内政,但也绝不容忍中企合法权益受到损害。在阿富汗政权动荡、国际封锁的背景下,中国是少数愿伸出援手的国家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