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往,40岁在体育界常被视作过了巅峰期,但如今像40岁的林赛·沃恩、43岁的克里斯·沙尔玛等运动员中年“复出”,证明40岁后仍可追求最佳体能。波士顿的伊丽莎白·马茨金博士指出,40、50岁时想比30岁时更健康是可行的,不过要付出努力且改变训练方式。

随着年龄增长,热身与放松变得不可或缺。田中美穗博士称,不少人到40岁后还延续20多岁的锻炼模式,这是错误的。年龄渐长,关节适应力变化,锻炼方式需改变,身体虽会适应,但耗时更长,尤其是长期中断锻炼的人。而且,力量、有氧运动只是健身一部分,20多岁时不重视热身等环节无妨,年龄大了则不行。

之所以年龄大了训练变难,是因为30岁起肌肉量就开始下降,年龄越大,增加肌肉尤其是负责爆发动作的快肌纤维就越难,这也是40多岁马拉松高手多、短跑健将少的缘由。同时,支撑关节的肌腱、韧带会因胶原蛋白减少而变脆弱、僵硬。40岁后,身体难以承受连续高强度活动,但也不能完全避开跑步、跳跃等运动,因为适当的负重、高冲击力运动能刺激骨骼生长,对女性更年期阶段很重要,不过要循序渐进引入冲击力,比如40多岁准备跑半马,用时可能比20多岁长一倍。

打好基础很关键。不管是多年没运动的前运动员,还是想跑5公里的50岁新手,都要先筑牢基础。艾米·舒尔茨提醒,若肌肉力量和稳定性不足就做爆发性动作,易受伤。通常,中断训练久的人重建基础耗时更长,建议每周至少锻炼三天,搭配两天积极休息日,坚持三到六个月,着重提升心血管耐力,增强核心、臀部和肩部力量与稳定性,每月缓慢提升5% – 10%的锻炼强度。有了基础后,再开展专项运动训练,加入爆发性动作等。前运动员因肌肉记忆,恢复技能会更快。

平衡强度与恢复也不容忽视。大学时全力锻炼或许行得通,40多岁这样却难有成效,年龄越大,运动后恢复时间越长。在打基础阶段恢复就重要,提升强度后更需重视。这并非要增加休息日,而是要合理安排缓冲时间,比如高强度训练后,可安排三天中等强度和一天低强度训练日。恢复日可做轻松瑜伽、低强度有氧运动等。另外,高强度锻炼每隔几个月要改变,避免陷入瓶颈,可调整重复次数、负荷等,必要时可找私人教练帮忙制定计划。

细节同样重要。田中美穗表示,年龄大了,热身、放松和健康饮食更关键,泡沫轴放松等活动也更有用。舒尔茨提到,要适当增加蛋白质摄入修复肌肉,年长锻炼者还要合理饮食、限制饮酒,可咨询营养师、医生,了解维护关节和骨骼健康的补充剂。睡眠更是关键,若要在睡眠和锻炼间做选择,优先保证睡眠,毕竟睡眠质量不佳,很难达到最佳体能状态。